注册会计师知识点:存货跌价

发表于:2018-05-05 16:41:00来源:数豆子
  很多考生在学习注册会计师会计的存货跌价准备的知识点的时候很迷茫,现在小编用小故事的形式为你讲解存货跌价准备的习题,希望你可以认真理解。

  一、开篇小故事:

  老李,老张和老王合伙开了一家粮食杂货店(兄弟杂货店),销售高筋面粉、大米和食用油,同时每天早上卖饼和包子等早点,每天交给城管固定费用20元、使用纸袋、塑料袋费用折合人民币大约5元;老李负责制作早点和销售(含杂货店销售),提供技术,老张和老王只负责出资,三个人分别占粮食杂货店的30%、40%和30%的股份;到了3月底,三个人想了解一下现存的这些存货能值多少钱;小区的刘大妈和赵阿姨是老顾客,非常喜欢吃老李做的葱油饼和包子,已预定了3月31号的2斤葱油饼和10个包子还有4月1日的20个包子;制作葱油饼和包子需要食用油、食盐、小葱和猪肉等食材;3月31日早,三人在店里大概清点了一下剩余的存货:包括面粉若干袋、大米若干袋、食用油若干桶,葱油饼10斤、包子100个,其他材料若干。

  已知:高筋面粉市价150元/袋(进货价120元/袋,50KG/袋)、食用油60元/桶(进货价45元/桶,5Kg/桶)、与刘大妈和赵阿姨协商的葱油饼8元/斤、包子1元/个,其他摊位的葱油饼7元/斤、包子1.5元/2个。

  问:3月31日,兄弟杂货店存货的价值?

  二、教材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

  1,资产负债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计量属性);

  2,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A, 可变现净值为正常经营活动,而非清算。B,可变现净值为未来净现金流入,而非简单的售价或合同价。C,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以售价(或合同价)减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可变现净值、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以售价(或合同价)减后续成本及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可变现净值。】

  3,确定可变现净值考虑的因素:

  A,应当以取得确凿证据为基础(存货成本的证据:外来原始凭证和内部成本资料;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证据:市场价格、类似商品市场价格、销售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和生产成本资料等)

  B,应当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持有以备出售的存货-又分为有合同约定的和没有合同约定的;将在生产和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存货-如材料)

  C,应当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表报出日之间存货售价发生波动的,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则应当予以考虑,否则,不应予以考虑)

  4,存货估计售价的确定:

  A,已签订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

  (1) 销售合同订购的数量=持有存货的数量:持有的是产品(或商品),以合同价为基础确认可变现净值;持有的是材料(专用于生产合同商品),以合同价为基础确认可变现净值;持有的是材料(用于生产其他商品),以一般市场价为基础确认可变现净值;

  (2) 销售合同订购的数量>持有存货的数量:持有的产品(或商品)以及专用于生产合同产品的材料均按合同价为基础确认可变现净值;

  (3) 销售合同订购的数量<持有存货的数量:合同数量内的产品(或商品)以及专用于生产合同产品的材料按合同价;超过合同数量的存货按一般市场价。

  B,未签订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

  以一般市场价为基础。

  注解:以签订合同优先,并以合同数量为限按合同价确定估计售价;超过合同数量或未签订合同的其他存货按一般市场价确定估计售价。

  5,材料存货的期末计量:应当以所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与成本的比较为基础加以确定。

  A:当用材料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高于成本时,材料仍然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B:当材料价格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则材料应当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解析:以一般制造业公司为例,产成品的总成本包含购入(或自产)的原材料成本,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等;产成品的总收入为售价;产成品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为其他现金流出,在确定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时,其公式为: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总收入)-总成本(料、工、费)-销售费用及税金。

  所以,当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即总收入低于总流出时(总流出不完全为现金流出,制造费用包含一部分分摊到产成品的拆旧),产成品发生减值,材料也同时发生减值;或者随材料价格的下降,对应产成品的价格也下降,但是材料是已经购入的,历史成本不变,从而导致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则材料也发生了减值。】

  6,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

  A,通常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B,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按存货类别计提;C,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

  7,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或为零的情况:

  详见教材,不一一展开;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表明未来现金仍有净流入;可变现净值为零,应当按成本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注:资产负债表日,应区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和无合同价格约定的存货,分别确定可变现净值并与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划或转回的金额,且不同类存货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不得相互抵销。(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8,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处理:

  A,时间要求,资产负债表日确定,不能提前和延后;

  B,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条件是基于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而非当期造成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其他因素(不能违背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

  C,存货跌价准备转回以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冲减至零为限(存货跌价准备不能出现借方余额)

  9,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

  当出现存货销售(冲减营业成本)、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贷方差额计入营业外收支)时,如果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当按比例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三、例题解析:

  1,3月31日葱油饼10斤、包子100个,其中:

  已签订合同的2斤葱油饼和10个包子(商品),该商品的预计售价应按合同价:葱油饼8元/斤、包子1元/个确定,减去相关销售费用(5元按一定比例分摊)和税费(20元按一定比例分摊),确定可变现净值,假定每斤葱油饼总成本4元、分摊的销售费用和税费1.25元;每个包子的总成本0.5元、分摊的销售费用和税费0.13元,则有合同价格的葱油饼可变现净值=2*8-2*1.25=13.5元,成本=2*4=8元,未发生减值。有合同价格的包子可变现净值=10*1-10*0.13=8.7元,成本=10*0.5=5元,未发生减值。

  未签订合同的8斤葱油饼和90个包子(商品),该商品的预计售价应按合一般市场价:葱油饼7元/斤、包子0.75元/个确定,减去相关销售费用(5元按一定比例分摊)和税费(20元按一定比例分摊),确定可变现净值,其他假设不变。

  则无合同价格的:

  葱油饼可变现净值=8*7-8*1.25=46元,成本=8*4=32元,仍未发生减值。

  包子可变现净值=90*0.75-90*0.13=55.8元,成本=90*0.5=45元,仍未发生减值。

  2,3月31日高筋面粉,假定剩余1000KG,其中950KG用于直接销售,49KG用于生产非预约订购的葱油饼和包子,1KG用于生产预约销售的20个包子,则应分别确定可变现净值。(食用油同理,不再展开)

  950KG用于直接销售的高筋面粉的可变现净值:按一般市场价(150元/袋)确定,假定每袋高筋面粉的销售费用及税费为10元。则可变现净值=150*(950/50)-10*(950/50)=2660元,成本=120*(950/50)=2280元,未发生减值;

  49KG用于生产非预约订购的葱油饼和包子高筋面粉的可变现净值:按一般市场价(葱油饼7元/斤、包子0.75元/个)确定售价,先确定商品的成本:高筋面粉的成本(49*2.4)+预计将要发生的成本(食用油、食盐和小葱等),再确定商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生产出的葱油饼和包子的一般市场价-销售费用和税费;先比较商品是否发生减值,再确定高筋面粉是否发生减值。

  1KG用于生产预约销售的20个包子的高筋面粉的可变现净值:按合同价格(包子0.75元/个)确定售价,其他处理同上(49KG)。

  3,其他食用油等存货按一般市场价确认(直接出售)。

  四、应对考试:

  存货跌价准备为注会会计每年必考的考点,以选择题为主要出题方式,在会计考试中(3.5小时),计量题是比较大的,所以选择题如果以该知识点出题,一般题干中会出现部分带合同价格的和部分不带合同价格的,并且会提示存货跌价准备期初余额,这就要求考生要快速的分类,准确的计算。虽然只是一个选择题,但是考查的知识点却包含了产品分类(是否带合约价)确认可变现净值、用于生产产品的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分别计提或冲减跌价准备,综合性很强;同时,该知识点属于基础性知识,对后续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得税、合并财务报表(尤其是连续编制)等的学习都有帮助;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同时,需要拓展到其他章节,这样才能将全书融会贯通,尤其是多选题中经常考查文字类的判断,这就需要跨章节的学习,只要能扎实的掌握基础的会计处理,应对此类多选题时将不再恐惧(每一项文字描述出来后,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会计分录、财务报表填列,会计恒等式,何谈恐惧?)。

  五、寄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会备考历经专业阶段、综合阶段,非常6+1,有人觉得无比艰辛,有人觉得信手拈来,除了学历、知识储备和努力外,还有运气成分;但是,取得证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实务、工作等,都在考验着每个持证人的功力,没有一个综合整理、分析的思维和能力,和继续学习的努力,终将被后来者赶上、超越,甚至被淘汰;当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自己还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偷懒呢?